1.基于真实项目,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教学与实践脱节、滞后于技术发展等问题,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对接企业真实岗位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成立虚拟现实工作室,构建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实施订单式培养和多元化、开放式考核评价,探索实践“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基于企业岗位需求,成立虚拟现实工作室。以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目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建虚拟现实工作室。按照企业标准配备设施设备、布置环境,校企共建“专任教师+企业专家”双导师师资团队,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实践训练,实施项目式学习设计,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融合接轨,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教师在山东省教学比赛中获奖4项,师生制作完成山东省第四地质勘察研究院《人防工程三维动画演示》、山东火狐互动娱乐有限公司《海底探宝》、潍坊职业学院滨海校区《虚拟校园漫游》等十余个项目。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构建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基于虚拟现实模型设计师、虚拟现实后台开发工程师等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立足铁路检修仿真、煤矿实时监控等企业项目,AR家装、VR消防演练等创新项目,郑和博物馆等技能大赛项目,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同步设计,分基础、项目、岗位三个模块,优化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构建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
对接企业岗位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订单式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分项目准备、项目模拟、项目开发三个阶段,分类培养个性化岗位人才。项目准备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培养学生参与项目制作设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项目模拟阶段,引入企业已完成项目,学生以轮岗形式参与体验真实项目模拟训练全过程,系统全面认识企业岗位要求;项目开发阶段,学生自主选择确定工作岗位,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设计制作,提升虚拟现实模型设计师、虚拟现实后台开发工程师等具体岗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对工作室的运行满意度达98%以上。
坚持成果导向,实施多元化、开放式考核评价。以项目为评价单元,以项目任务完成度为主要指标,采用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作品设计+现场答辩等考核形式,实施阶段性、过程性考核评价。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真实项目设计制作、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大赛成绩与对应课程的学分置换,将大赛成绩、学生作品、企业评价等纳入考核评价指标,坚持以作品与成果增强学生获得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工作室学生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4项。工作室学生对口就业率100%,毕业生转正后平均薪资达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