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提出明确要求。潍坊职业学院坚持立项研究与实践推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的途径、方法,依托省优质校建设项目、职成教“十二五”规划课题和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等,2016年开始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模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在电子信息、自动化两个专业群进行了试点,2018年在全院推广。经过多年实践,校内16000余名学生按此模式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自主创业率达5.02%,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
坚持理念更新,提出了“核心素养引领、专业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引领”,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创新创业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方向。“专业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即专业教育是载体和基础,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创业教育,既是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制度性安排的依据。“专业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厘清了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关系,明确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共进的教学制度安排,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坚持素质定位,建立了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模型。在“核心素养引领、专业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对近五届毕业生、200多名创业学生跟踪调研,建立了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维度、10个关键要素。3个维度是指知识、能力、素质;10个关键要素,包含专业知识、创新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工匠精神、批判性思维等7个创新素养,又包含创业知识、创业实践能力、企业家精神等3个创业素养。核心素养模型进一步丰富了核心素养教育理论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它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出发点,为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指南。
坚持课程创新,建立了“专业创新+创业”三层课程体系。创新设计思路。将创新创业核心素养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面向全体、融入专业的原则,创建分层培养、双线并行的“专业创新+创业”三层课程体系。分层培养即分为通识培养、赋能训练、项目实践三层;双线并行即“专业创新”和“创业”两条教学主线共同推进。其中“专业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教育;“创业”教育是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需求。
“专业创新+创业”三层课程体系——以电子信息专业群为例
科学设置课程。按照分层培养、能力递进的原则,在创新模块中设置通识课程、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类课程、跨专业综合项目课程;在创业模块中设置通识课程、基于创业主题的强化类课程、创业实践类课程等。
第一层:通识培养。在第一、二学期,结合公共课、通识课教学,在专业创新模块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创新思维》等通识课程;在创业模块开设《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素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基于创新创业的思维体系。
第二层:赋能训练。在第二、三学期,在专业创新模块开设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类课程,如电子信息专业群的Android应用开发、电气自动化专业群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创新素养,建立基于创新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积累;在创业模块选拔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开设《创业团队组建》《企业管理》《创业投融资》等基于创业主题的强化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融资、企业管理、规划能力等创业实践能力素养,建立基于创业的知识、能力储备。
第三层:项目实践。在第四、五、六学期,在专业创新模块,开设企业课题、交叉专业研修项目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综合项目课程,如电子信息专业群的虚拟现实综合项目课程、自动化专业群的电子控制系统安装综合项目课程,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创新素养;在创业模块,将能转化为创业项目的综合实训项目,由学生或创业团队运营,开展模拟商战或创业实践,条件成熟的直接创办企业,在创业运营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等创业素养。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了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借鉴斯坦福大学“Design Thinking”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和创新过程的课程内容设计机制,使用反思画板、头脑风暴画板等创新思维工具,实施了“定义(问题提出)、方案(问题求解)、原型(问题突破)、测试(成果验证)”四步教学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团队式、行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学项目或某个章节的完成就是一个创意设计或者模拟创新创业的过程。目前已经完成50余门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4轮课程验证,与企业合作开发创新创业课程APP,创建在线开放课程63门。与企业合作出版5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建成包含119个案例的创新创业案例库。2014-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线上选课人数分别为2660人、3362人、4410人、4810人,实现了随时随地咨询、指导与学习。在校生对教学满意度为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实践落地,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发挥学院18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产学研平台优势,与企业合作成立54个工作室、16个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全面开放校内实习实训资源,引入企业真实平台和产品开发项目,为学生“真刀真枪”、演练实战化提供了保障。自主创业率逐年提升,2014-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分别为4.4%,4.8%,4.9%,5.02%,明显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近两年带动就业6000余人。四年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据麦可思教育咨询公司调查,2017届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薪与2013届相比,提高了21%。2016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7%,比全国高职(63%)高14个百分点。
搭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大赛平台。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形成了校赛、省赛、国赛三级办赛、参赛体制。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植入各类大赛中,在大赛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连续四年举办“技能竞赛月”活动,连续四年承办省、全国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积极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国家级赛项,大赛的引领、催化作用凸显。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突出,在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58项,参赛学生4000余人次,参赛项目和获奖数量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学院6次获优秀组织奖。2017年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我院列全国高职院校第13位。
搭建“政校企”多元参与的创业孵化平台。校内,“政校企”共建集创业培训、孵化、投融资、成果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潍坊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中心”;校外,与京广传媒、千惠花业等企业合作设立18个校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搭建了配套完善的创业孵化平台。
坚持改革配套,健全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制定《潍坊职业学院学分制改革办法》等21项制度,对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实施学业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各类选修课程、参加各类大赛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重构毕业生质量评估机制,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工作和创业情况进行调研,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提升和改进。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先后立项院级以上课题60多项,其中市级以上23项,发表论文23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奖3项,参与人员达500多人。创新创业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教学管理改革,制定出台有关教学管理制度21项,成为推动学院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学院获批“山东省就业创业培训省级项目定点机构”资质,近三年完成各类培训71000余人次。目前创业中心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92个,其中24个项目获种子投资,带动就业2500余人。潍坊市政府连续三年在我院举办潍坊大学生创业成果展。学院先后荣获潍坊市政府创业工作奖和潍坊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多次在“鲁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会”等省级以上会议作经验推广;山东省教育厅先后三次在我院召开创新创业经验推介会,2017年3月在我院承办的第三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四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推进会上,我院向125所高校输出创新创业典型经验。两个创新创业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参展案例,两个大学生创业典型在2017年全国首届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上展出,一个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图片在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