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推进器。潍坊职业学院联手国家、省市职教研究机构,用足用好技能竞赛国家制度设计,聚焦工匠人才培养,推进竞赛改革与课程重构双向双促,健全“1+N”三级竞赛体系、进阶式课程体系和全链条集约化“雁阵式”赋能平台,竞赛赋能教学改革渐成品牌。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在学院举办,成为大赛全面入校、深度融通教学改革的生动诠释。
一、成果背景与主要问题
国家和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启动以来,以技能竞赛为带动,各级各类赛事纷纷涌现,技能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职教界积极开展竞赛引领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应国家制度设计内涵与价值取向,在竞赛普及机制、影响方式、赋能改革深度广度等方面尚存较大差距。
一是赛教关联单向单行、竞赛赋能理论架构不清晰。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引领功能停滞于唤醒关注和理念探究阶段,以赛促教单一化、单向性推进,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与实践,竞赛作为国家制度设计的深刻主旨与丰富内涵未能充分实现。
二是竞赛与课程脱节,导致竞赛赋能教学改革目标不明、路径不清、排兵布阵缺乏系统性。竞赛改革未能咬定课程与人才两个关键点,竞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未能真正进入教学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三是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集成,竞赛普惠性赋能与持续性赋能的供给支持系统不健全。三级竞赛层层拔尖,但未真正纠改精英比赛弊端,上升动力不稳,竞赛资源碎片化,且赛项孤立存在,没有形成以点带面、系统建构的集成资源;课程资源对于技能提升的反哺作用重视不足,赛课双向互动机理不清晰,“头雁-强雁-群雁”生长机制和综合优势未充分形成。
2009年,学院针对上述问题,联合潍坊商校,从中高职两大领域共同开启竞赛赋能模式探索,确定了“赛课联动、串点成链、链动成阵、资源集成”改革思路;全校性三级赛制改革行动伴随大赛同步而生,以赛促教、以赛带学,催生深度教学改革,6项省级教改项目相继立项实施。特别是2012年以来,聚焦竞赛与课程改革关键要素,借鉴雁阵集群、远航千里的启示,找准赛课关联点,构建了包括工匠人才发展指标体系、“1+N”三级竞赛体系、进阶式课程体系、资源集成孵化平台的技能竞赛全链条普惠性赋能模式,在赛制改革、课程重构、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二、实践内容与方法路径
(一)竞赛与课程有效链接,构建“全过程、动态化”普惠赋能雁阵模型
遵循教育适应性理论,引入雁阵理论和管理学赋能、集成概念,建构赛课深度关联的“普惠性赋能”理论模型,确定了以赛入课、赛课融通、普惠师生、集约赋能的基本架构。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以工匠人才发展指标定向,构建递进式竞赛链和进阶式课程链,以项目化教学推动竞赛与课程有效链接,以“头雁领航-强雁带动-群雁齐飞”排兵布阵,赛课联动,集成多样化平台和动态资源系统,拉动全过程教学改革,形成赛课链接、普惠赋能新范式。
(二)定标未来工匠人才,构建“两领域、三维度”能力发展指标体系
对照竞赛考核指标与方式,从赛项中析出能力点,对接岗位能力需求,系统生成技能清单,为未来工匠人才定标画像。重点从职业与专业两大领域,融通实践与创新关键能力,从“匠心、匠技、匠魂”三个维度,遵循初级-中级-高级的技能发展路线,界定11个能力构成要素、42个观测指标,形成分类分级考核指标体系,为雁阵定标定向。
(三)基于集群效应,规划“头雁领航-强雁带动-群雁齐飞”赋能路线图
实施头雁培育计划,从设为重点专项、专项经费、专门团队、考核激励等十个方面,支持培育一批头雁赛项、头雁课程,为校本建设定标塑型;对接新产业新业态,“培大育强”,随岗建课、以赛优课,动态优化课程内容,批次打造一专业一名课、一课程一名师,推进强雁培育工程,为头雁轮值足量储备;加强与名企大所合作,支持专业以赛入课、赛课联动,“头雁”随动变换,“强雁”接续更新,推进项目实战化教学,带动“群雁齐飞”发展态势。
(四)夯实校本竞赛基础,纵横双向构建“1+N”递进式竞赛链
从参赛、办赛两个维度,纵向构建“国家-省-校”竞赛项目逐级增量三级竞赛体系。整体引入国赛省赛项目设计范式,制定赛项开发方案,对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面向所有专业,按学段开发校本赛项。以每个专业、X个赛项、Y套资源的规格,形成1+X+Y赛项组合,对接新领域新业态新技术呈递增之势,形成国赛省赛必选、校本赛项动态完善的赛项库。以头雁赛项引领,将赛制改革衍至双创、文体、科技等各类竞赛,横向构建一赛牵引、多赛动态融入的“1+N”竞赛格局。
(五)嫁接整合实战项目,构建“基础
-拓展-特色”进阶
式
课程
链
以多类多级竞赛为驱动,融入竞赛理念、内涵与标准,重构“岗赛对应、课赛融通、动态生成”的适应性课程改革思路;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析解赛项能力要素,分层次梳理技能清单,生成分方向、分序列教学项目。按照由低至高学段对应性建构课程,普适性基础课程以通用技能和专业基础技能为主,多样化拓展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特色化高阶课程以高级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把能力点装进课程”,形成进阶式课程链。
(六)融通匠心匠技匠魂,实施“真实任务、项目实战”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赛普及、省赛拓展、国赛培优”目标,对接三级赛制和项目化课程体系,从课程中析出能力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重构教学项目。结构化教学团队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开放式教学,推进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室制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未来工匠人才为目标,校企协同、分类施教,多师同上一门课,“培大育强”,打造一批精品课程、高效课堂,形成强雁持续长成、群雁随动齐飞的新格局。
(七)基于全流程赛课互促,构建“资源集成、持续补给”赋能孵化平台
校企研联合开展竞赛运行总结凝练、成果转化与赋能改革研究,将国赛省赛理念、制度文件、标准规范、训练方案、实践经验、教学反思等多样化资源及成果转化引入教学,共同开发校本竞赛项目包,动态建成赛项库,联动生成赛项包、赛题库、案例集等多样化资源,反哺课程建设。解构赛项评价方式与考核观测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课程内容,改进课程评价标准;对接岗位能力培养需求,以校企协同重构专业课程为基点,共建共享项目化优质课程,持续优化补充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新形态教材,升级或再建打造“产学研用赛”一体化实训中心、竞赛基地。赛教双促集成“岗赛课”一体化教学资源,持续供给人才培养,形成理论与实践回环互促、竞赛与课程双向互动的持续赋能动力支持系统。
三、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一)思路设计上,把准“普惠与赋能”两个关键要素,以赛入课、由点及链、链动集群,融合形成清晰的竞赛赋能“雁阵”模型。
以往竞赛制度价值研究,多局限于就赛而赛或单向的以赛促教;竞赛实践停留在理念化、点断式探究,缺乏系统规划和路线设计。本成果伴随大赛应运而生,理论探究与创新实践同步,引入动态生成雁阵理论与资源集成联动思维,将管理学意义上赋能、集成系统化思维与竞赛机制改革相结合,以激励与促成为核心,突出竞赛制度优势与生成性特征,构建“头雁领航、强雁带动、群雁齐飞”的链动集群模式,精准把握竞赛普惠性赋能及课程资源集成性反哺竞赛的回环联动效应,改革方案实现了双向双促、立体化架构与整体化运行。
(二)路径规划上,课程与竞赛有效链接,清晰勾画出“竞赛↔匠心匠技↔课程”双向双轨递进、螺旋上升式实践路线,有效解决了竞赛与课程的脱节问题。
以匠心匠技融通为主线,培育头雁赛项、强雁赛项,构建技能竞赛为引领、多赛融入的“1+N”竞赛格局;引赛入课,重构课程标准与内容,打造头雁课程,定标建构进阶式课程体系,深度赋能学生发展。对应大赛环节分解,以竞赛理念直接入课、技能项目转化入课,通过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实现了赛与课有效链接,解决了大赛“为赛而赛”的弊端,矫正片面工具化倾向,突出综合育人功能,使之具有了深厚教学色彩。
(三)实施策略上,点上突破与串点成链相结合,多维度打造多元化赋能平台,关键环节突出项目化、典范性、随动性,为技能竞赛国家制度设计落地于行提供了实施性解决方案。
以赛课联动为主线,从点上突破而至串点成链,进行系统化排兵布阵,由竞赛链、课程链拓展延伸至人才链、资源链;链与链之间互为赋能主体又互为支撑,突出整体性与联动性。竞赛链突出“1+N”拓展性竞赛格局,课程链突出项目转化,人才链融通匠心匠技实施开放教学,资源链集成赛课学综合资源。面上普及架构完整、点上赋能路径清晰,又注重动态调整、持续优化,形成了点面结合、理念引领与实践方案兼顾的改革实践模式,为竞赛制度落地及院校实践提供了典范性、操作性解决方案。
四、实施成效与推广应用
经过十余年成果研究与推广应用,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与服务发展等方面成效突出,雁阵集群效应凸显。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在学院举办,教育部部长、山东省委书记等领导及31个省份代表队参会,对赛事承办工作及学院综合办学实力给予高度评价。
(一)普及性竞赛机制改革臻于成熟,竞赛品牌效应全面彰显
1.技能竞赛成绩突出,现代工匠人才培养形成叠加态势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奖国赛245项、省赛410项,双创比赛获奖国赛69项、省赛189项,国家级行业竞赛获奖210余项。开发校本赛项157个,专业覆盖面100%,学生参赛率90%以上,涌现出一批省市劳模和创业明星等典型。2021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成长活力排行榜居第四位。
2.承办高层次赛项形成典范,为国家制度设计落地见效贡献潍职方案
承办国际赛项4项、国赛16项、省赛55项,奉献70余场堪作典范的精彩赛事,在竞赛标准建设、组织承办、宣传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5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首次入校,在对接世赛、开放性普及性办赛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二)竞赛引领改革深度推进,产出一批高质量教学改革成果
1.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专业资源形成优质集成态势
建成国家级省级课程77门、专业资源库10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32本,国家教材建设奖1项;建成校本教材214本、开放课程271门;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标准38项;赛项配套优质资源100余套。建成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骨干专业9个,省级高水平(品牌)专业群15个、国家双高专业群1个。
2.教师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名师名匠领衔高水平双师队伍
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大幅提升。国家级教学名师(技能大师)17名,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学成果奖国家级8项、省级52项。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194人,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60人,组建技术服务团队30支,200余人成为行业知名技术专家。
(三)实践成果赋能推广,成就技能竞赛普惠性改革示范效应
1.校企研多方共建共享改革成果,校内外推广形成辐射效应
紧扣竞赛全面赋能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遵循赛教结合、双向赋能主线,从思路、模式、平台等多层面推广应用。校内覆盖所有专业,校外推广至70多所学校,80余万名师生受益。全国全省会议上经验分享40余次。186家省内外兄弟院来访交流,22所学校借鉴成果。
2.推进成果资源国际化迁移转化,国内外应用形成领跑效应
凝练改革成果和优质资源境外输出,在乌干达等国家成立技术培训中心3个,培训当地技术人才5000余人次。依托境外培训基地、技术援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能竞赛等国际化交流项目,输出专业标准与竞赛资源,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等,凸显竞赛赋能软实力。学院连续三年获评国际影响力50强。
竞赛赋能三教改革全面深化,学院入选国家优质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水平和发展态势引起广泛关注,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对学院办学成果报道470余次。
学院将以成果深度应用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竞赛赋能教学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弘扬工匠精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持续贡献潍职方案、潍职经验!